革命遗址:杨家庄交通站遗址
杨家庄交通站遗址,位于高平镇寨子村杨家庄组。
1939年4月和12月,国民党先后在陇东陕甘宁边区附近制造了两次较为严重的摩擦事件,致使党内不坚定分子柳子清、苗子刚等人叛党投敌,出卖组织,导致陇东战区(包括镇原县交口河以南地区及平凉、泾川、安口、固原的彭阳、孟家原等)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,大批优秀党员被捕,甚至惨遭杀害。
1939年9月10日,设在镇原县的中共平泾工委派孙存弘到泾川传送情报,与国民党泾川县政府搞收发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周兰接上关系,取回国民党三区专员钟竞成策动镇原事件的情报,并向组织传送了叛徒柳子清、苗子刚等人的照片。
孙存弘
孙存弘,化名刘仲元。1913年出生于山西省闻喜县,1933年毕业于闻喜中学,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曾任泾川县地下党特派员,平东工作委员会委员。解放后,历任泾川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、泾川县县长、县委书记、平凉专署秘书主任、省中医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、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等职,1972年病逝。
1939年10月,平泾工委派孙存弘为特派员,来泾川领导开展地下工作。孙存弘初到泾川,由中原乡“抗敌后援会”主任陈天昌介绍住在什户乡(现党原镇)街道柴春荣的药铺,与党张和苜蓿湾支部接头活动。不久,国民党在镇原制造摩擦事件,中共陇东地区党组织,特别是白区地下党--平泾工委和后来的新区工委领导下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和损失。党原、玉都发展的68名党员,大部分自行脱党,只有几名党员继续坚持斗争。
镇原事件中,为了安全,孙存弘和镇原县中原乡陈天昌、王乃钧在大王家一户农民家里隐藏了月余,后返回住在柴春荣家里。事变前,什户乡一带有党员60多名,事变中,支部负责人曾被敌人指名搜捕过,但未找到,可是党员的思想受到很大挫伤,多数党员思想态度消极、动摇失去联系或自行脱党。党组织决定,在这一带暂时停止活动。
1940年2月,按照中共平东工委制定的“隐蔽精干,积蓄力量,长期埋伏,以待时机”的工作方针,泾川地下党组织的主要工作是站稳脚跟。孙存弘作为平东工委派驻泾川的特派员,适时改变工作方法与策略,深入群众交朋友,由感情朋友到政治朋友,达到发展党员,壮大组织的目的。他由柴春荣介绍与平凉索罗原中医张昆山相识。张昆山思想进步,医术又好,孙存弘拜张昆山为师,以提高医术掩护身份,开展党的地下活动。不久,把张昆山发展为共产党员。从此,孙存弘便化名刘仲元,人称刘先生,他们一起以行医为掩护,把工作扩大到平凉的索罗、花所,崇信县的柏树一带。期间,柴春荣发展了党原张璧良,孙存弘发展了徐家村徐生华,徐生华又发展了徐子清、樊述孔。
1941年1月,徐生华叫孙存弘给泾川县城刘振江儿子看病,借此机会介绍孙存弘与樊述孔、刘振江徐子清相识,并介绍孙存弘在城内安身、行医,往来于徐子清的染房和樊述孔的中药铺。有一天,县政府张贴了反共传单,孙存弘在旁观看受到县党部人员盘查,后经徐家染房作证孙存宏是“医生”,盘查人员方才作罢。从这件事后,地下党提高了警惕,认为住在县城容易暴露,仍应转移到农村活动。1943年1月,党组织派杨致远来泾川协助工作。经研究决定:由樊述孔、杨子熊、罗耀堂等筹钱合股在清平乡(今太平乡,后划归高平镇管辖)杨家庄开设了中药铺,作为党的联络点,孙存弘行医,杨致远站柜台,一面继续发展壮大党组织,一面传递文件、情报,护送过路同志。
杨家庄交通站遗址
杨家庄交通站遗址位于高平镇寨子村杨家庄组,此处曾为一处地坑院落,窑洞上方有土木结构房屋一间(图中标记处),即为杨家庄交通站中药铺用房。后地坑院落填平,曾经作为中药铺、交通站的土房也被拆除。
这期间,发展了杨致和、罗彩堂、罗耀堂、罗满银、周步银等几名党员,并在罗家寨子建立了党支部。同时,派人多次去庆阳、平凉、宝鸡虢镇等地传送宣传资料、经费和情报。
为了加强泾川地下党的领导力量,1945年冬,中共甘肃工委派郭生满为泾川特派员,由地下党员王耀武从孟坝接回,住在玉都崖窑村,以种瓜为掩护,在玉都、党原秘密开展党的工作。
经过几年艰苦细致的工作,泾川地下党组织不仅站稳了脚跟,而且有了显著的发展。
这一时期,在党员的教育上主要是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八路军、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,讲述持久战之道理以及八路军、新四军创造的游击战争的战例,鼓舞士气,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;揭露国民党蒋介石“攘外必先安内”残酷镇压、迫害抗日军民的反动政策和罪行,号召广大党员团结一致,积极抗日;了解敌情,打击敌人,发展组织,壮大党的力量。
相关新闻
精彩推荐
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凡注有“网行风”或“HUGO”的稿件,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,转载请注明来源为“泾川网行风”。
2、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